【大紀元2014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岳多倫多編譯報導)德博拉‧鄧恩-羅伊(Deborah Dunn-Roy)擁有一棟3,200平方英尺的房子,她和她的丈夫曾在這裡養育了他們的四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房子已經開始不適合她的生活。為了簡化生活,她開始在國內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尋找一棟適應她的房子。
據《多倫多星報》報導,鄧恩-羅伊很快就意識到,公寓不合適。首先,一個合適大小的套間,售價至少得100萬元,再加上每月還得交管理費。最重要的是,她喜歡綠樹成蔭的基斯蘭奴社區,不想從已經住了十多年家中搬走。
最後,夫妻倆找到了解決自己的住房的辦法,也為他們的孩子找到了住房,那就是在自家後院的建造一個後巷房屋。去年九月,六十歲的鄧恩-羅伊和她的丈夫卡爾搬進了600平方英尺的後巷房屋。
建造這麼一棟高效、環保的單臥室房,僅需約30萬元。在過去五年中,僅大溫哥華地區就建造了近1100棟這種小屋。
「當我第一次提出建一個巷道的房子,我老公驚訝地看著我『你在開玩笑吧?』」鄧恩-羅伊說:「然後他說:『好吧,那你建吧。但我不希望房頂碰到我的頭,我需要空間放我的躺椅。我還必須有足夠的空間準備我的工作。』」
「他每天早上自己燙襯衫,我是不想改變他的生活習慣,」鄧恩‧羅伊笑著說。
於是,她讓Smallworks的開發商傑克‧弗萊設計了熨燙/洗衣房,佔據了第二個臥室的空間。
早在2009年,巷道房子就首先在溫哥華獲得批准。政府打算以此在人多地少城市來促進廉租房的供應。因為溫哥華房屋的空置率一直都低於1%,而獨立的兩層住宅的平均售價已經超過100萬元。
溫哥華市規劃和發展公司的總經理布賴恩‧傑克遜說:後巷房屋的蓬勃發展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他們讓嬰兒潮的那一代房主可以縮減房子,簡化生活,並且可以在自己常年生活的社區養老。其次,後巷房屋還使房主的孩子們住得離家近一些,解決了下一代的住房。
「大約我們新建房屋的四分之三是提供給房主的孩子或孩子為爸爸媽媽的居住而興建的,」巷道住房建築商弗萊說:「這真的是一個意外的成功。」
這個項目非常受歡迎,而且政府最近修訂了相關條例,使得微型屋不再必須包括一個車庫(只要一個室外停車場即可),這就為巷道房子額外省出100平方英尺左右適宜居的空間。此外,巷道屋的形式非常適合溫哥華老社區,因為這些老房子一般都有一個33至40英尺寬至少有100英尺深的後院。
規劃師傑克遜說,家裏不僅減少了昂貴的新的基礎設施,但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設施,包括學校。有的地區隨著孩子們長大了,搬出原來的家園,入學率已經大幅下降。原來可以容納四至六個甚至八個孩子的班級,現在往往下降到只有兩孩子。
事實上,該項目運作得非常好,並且溫哥華市已修訂其章程,讓每一個獨立屋可以有三個單位——一個地下室公寓,一個主房,以及一個巷道住房。
到目前為止,在巷道的住房還是被認為是主房的一部份,不能被割斷或單獨銷售。但弗萊說事情每天都在改變,他相信後巷房屋中又一天會成為獨立的財產。
(責任編輯:文鳳)